金鸡唱三省,黄梅香万里。诞生于鄂赣睆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歌《黄梅飘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由鄂东大地传遍大江南北。
2008年9月,《黄梅飘香》在第四届鄂东民歌大赛中,首次登台就一炮走红, 荣获作词、作曲、演唱三个金奖,后被湖北省文化厅、黄冈市人民政府遴选为'2009中国·湖北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闭幕式主题歌并荣获创作一等奖;同年被湖北省音乐家协会评选为“湖北形象歌曲”,并分别被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和扬子江音像出版社制成光碟,在全国公开发行。《黄梅飘香》在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0年院士专家迎新春茶话会上,由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精彩演绎,特别是自 2011年5月25日在央视综艺频道“爱国歌曲大家唱·黄冈篇”播出后,不仅唱响荆楚大地,而且香飘五湖四海,对宣传湖北、推介黄梅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Dfa《今日黄冈》Dfa《今日黄冈》Dfa《今日黄冈》 《黄梅飘香》(以下简称《香曲》)歌词曾发表在 2008年7月18日 《中国音乐报》上,共四段:
说黄梅,赞黄梅,佛教禅宗发源地。 Dfa《今日黄冈》
东山白莲展玉容,西山碧流生灵气。 Dfa《今日黄冈》
一方名寺开先河,天下禅林奠宏基。 Dfa《今日黄冈》
四祖五祖飘古香,佛教大事问黄梅。 Dfa《今日黄冈》
Dfa《今日黄冈》
说黄梅,赞黄梅,黄梅挑花发源地。 Dfa《今日黄冈》
根根银针多灵巧,缕缕彩线出神奇。 Dfa《今日黄冈》
诗情画意任我描,吴风楚韵收眼底。 Dfa《今日黄冈》
四乡八里飘花香,万千巧手绣黄梅。 Dfa《今日黄冈》
Dfa《今日黄冈》
说黄梅,赞黄梅,黄梅戏曲发源地。 Dfa《今日黄冈》
田歌畈腔采茶调,村村塆塆皆有戏。 Dfa《今日黄冈》
男女老少是戏迷,字正腔圆歌声美。 Dfa《今日黄冈》
四面八方飘艺香,欣逢盛世唱黄梅。 Dfa《今日黄冈》
Dfa《今日黄冈》
啊,魅力新黄梅,愿你明天更美好呀, Dfa《今日黄冈》
可爱的新黄梅!魅力新黄梅, Dfa《今日黄冈》
愿你飘香千万里呀,可爱的新黄梅!
这首歌词作得好,道出了人们热爱故乡、歌颂故乡的共同心声;曲谱得好,民歌基调,甚至将黄梅戏平词声调融入其中,这是鄂东特别是黄梅人的最爱;演员也唱得好,女歌唱家陈春茸歌喉珠圆玉润,有引领万众唱和之魅力。正是这“三好”,引起了大众共鸣,出现了《香曲》在黄梅每日不绝于耳、经年传唱不衰的壮观局面:许多人将它下载为手机、电话机铃声;许多商家店铺将它作为广告歌曲滚动播放,以招来顾客;许多年轻母亲将它作为“摇篮曲”,慢慢哼着催娇儿进入梦乡;还有长期头痛病患者用听《香曲》来解病除痛,夸它比吃药还管用;同时,《香曲》还受到全国广大网友的热捧。
《香曲》为什么能产生如此重大且深远的轰动效应呢?笔者认为,不外乎是以下四个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Dfa《今日黄冈》
一、主题突出,立意新颖。鄂东黄梅,地处长江中下游结合部的吴头楚尾,是我国很特别的一个县份,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交通便捷,经济发达,民风纯朴且自然风光旖旎,可供描写和歌唱的东西很多很多,而一首歌的容量又只有那么大,怎样才能窥一斑而见全貌呢?作者敏锐地从文化领域切入,因为世间万事万物最终都是以文化来收束的,文化永垂不朽。黄梅县之所以在全国位列特别,就是因为黄梅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有人说,其文化简直就是华夏文化的缩影。黄梅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叫得响的就有戏曲、挑花、佛教禅宗、诗词、楹联、废名田园文学、岳家拳、神话、梅和焦墩卵石摆塑龙等“十大文化”之多,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梅独占其二。这么多文化硕果,若要一一歌唱一番,则还是有累赘之嫌。于是,作者进行高度浓缩,科学整合,从“黄梅县里有‘三宝’,戏曲挑花禅宗庙”这句民谚中得到启发,将镜头对准佛教禅宗四五祖、黄梅挑花和黄梅戏,以这“三大文化”作为《香曲》主题。由“三大文化”而溯“十大文化”,由“十大文化”而纵览黄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风光之全貌,可谓匠心独运。而立意呢?作者巧借黄梅县县名与黄梅树黄梅花植物名前两个字相同的神来之笔,将二者天衣无缝地粘合起来,以明唱黄梅花香飘神州大地,来比兴歌咏勤劳聪慧的黄梅人民创造出的光辉灿烂的黄梅文化,这就像《诗经》十五国风里的大量比兴手法一样,用来十分新颖别致,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加之,作者运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手法,将“飘古香” “飘花香” “飘艺香”和“问黄梅” “绣黄梅” “唱黄梅”一线串珠,使整个词作浑然一体,让人拍案叫绝。词坛泰斗、全国著名词作家阎肃给予高度评价:“挺好!写出了特色。” Dfa《今日黄冈》
二、体裁得当,特色浓郁。一件文学作品能否流行、流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体裁运用是否得当。这可以从我国的《诗经》《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等经典之作上看出端倪。这些宝贝都来自民歌、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的评书演义。即便是像《红楼梦》《金瓶梅》这样的文人雕刻之作,个中也不乏运用民间故事、传说之类的东西来吸引读者。《香曲》的词、曲和演唱者似乎早就读懂了这一点,毫不含糊地运用鄂东民歌来打造它。鄂东民歌的特色就是用通俗语言述说身边熟知的人和事,并边叙事、边描写、边议论、边抒情,把要歌唱的人和事唱个透彻;歌中好比兴,小中见大;词有激情,演唱起来添加一些“依呀呀得喂”之类的衬词,以显热烈奔放闹轰场面。《香曲》充分地注意了这一点,它既可以一人清唱,更适合搬上舞台,配上渔鼓、扇子、雨伞、连厢之类的道具由多人边舞边唱,一看便知有浓郁的鄂东地方特色。对此,鄂东群众特别是黄梅人最为欢喜。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香曲》问世后,群众是“一见钟情”,一下子就使它流行开来,并大有长久流传之势。拿民歌体裁和鄂东特色来为黄梅人写词谱曲唱歌是正对路的好事,恰似要睡觉了便有人送来枕头一样。这也是《香曲》词曲作者和演唱者的高明之处。 Dfa《今日黄冈》
三、旋律优美,雅俗咸宜。这是《香曲》快速、大范围流行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无论是戏曲还是歌曲,能否有生命力就看它的主旋律是否能撼动人心。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什么叫人百听不厌?黄梅戏《天仙配》为什么能引起那么多人共鸣,皆因它的旋律优美。《香曲》的作者们深知其中的道理,在曲中大量采用鄂东地区民间小调素材,吸纳黄梅戏经典元素,用和谐柔顺的民族五声徵调式,使其音乐主题集中,素材精炼,特别是曲作者在《香曲》中巧妙地运用了男声伴唱和具有吴头楚尾方言特色的衬词,不仅给作品平添了欢悦气氛,使其音乐形象更加活泼、富有生气,更重要的是它一下将作品与平民百姓之间的距离缩短为零。还有,民歌小调的旋律不同于那些只登大雅之堂的高山流水之旋律,它曲高和众,脍炙人口,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今朝黄梅,老至七八十岁的太婆大爷,小至呀呀学语的学龄前儿童,人人爱唱《香曲》,他们从中享受到了做为一个黄梅人的自豪。这就是《香曲》创作人马善于切脉的成果。 Dfa《今日黄冈》
四、联袂打造,优势互补。《香曲》是在黄梅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和关心下,由创作者们倾力打造而成。这个项目的主要执行者是词作者黎耀成、曲作者王原平和歌唱演员陈春茸。词作者黎耀成,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黄梅县教育局党组书记。此人极善刀笔,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字也是龙飞凤舞如出刊版,尤其是他的小曲短文,那是字字珠玑,富含哲理,叫人耳目一新,给人启迪多多,不少篇章得过全国性大奖;作曲王原平是湖北电影制片厂厂长,乃全国著名作曲家。他担任过央视青歌赛评委,获得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其力作《山路十八弯》风靡大江南北;演唱者陈春茸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全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身为湖北“十大金嗓”之一,国家一级演员,央视青歌赛银奖得主。由这三位各有千秋的文艺工作者共同来铸造一首歌曲,使之成为扛鼎之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完)
声明:本站所载内容之观点,皆出自资讯来源之作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果侵犯了你的名誉和权益,请提供有效合法的相关证明联系本站删除(0713-8663344)。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